课堂开在山野田间20载 养成拳拳三农情
——经济管理学院“走在乡间小路上”系列活动
一、品牌建设背景
“走在乡间小路上”系列活动自1996年开展以来已经有20个年头。随着活动的持续开展和深入进行,在学院、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学农、知农和务农的爱农文化,塑造了良好的形象。特别是2015年被评为校园文化培育品牌以来,学院始终顺应时代主题,紧扣国家政策导向,将关注点落到美丽浙江建设进程上,致力于涉农科技研发与推广,带领更多有技术支撑、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时代新青年加入“三农”建设中,不断深入实践,探索创新。
经管学院将逐步完善由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村官学院、“三农”研究会等组成的依托体系,通过“三农”调研、农村文化建设与传播等多样化活动,引导师生重视“三农”调研。“走在乡间小路上”将不断塑造品牌形象,提升浙江农林大学品牌形象在省内广大基层和农村的影响力,为推进学校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建设作出贡献。
二、品牌建设实施过程
(一)强化顶层设计,固牢发展基础
进一步强化品牌文化的现实意义,领会精神,统一认识,院办、学生办、各学科师生明确相应职责,建立管理机构与机制,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基层和农村实地调查,剖析和解决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二是农户访谈与政策宣讲,向农村宣传最新的农业相关政策和农业经营发展方向,服务于广大的农业经营者;三是利用农林产品市场营销校企合作,农村及农林业网站平台建设,农林业电子商务知识培训等多种方式,建立学生与农村基层的联系。带领全体师生了解、参与品牌建设,打造品牌文化建设工作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构建实践平台,丰富渠道内容
在品牌文化建设中,多渠道的实践平台构建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学院积极对接乡镇政府,开展以临安为中心的志愿服务行动,真正做到“三送、三关爱、三参与”。面向农经人才,设计学生入住农村,将开展综合调查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完美融合,并以“主题式、学术性、团队化、持续性”为特征进行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充分聚焦“三农”问题,成为了学院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
(三)创新发展模式,发挥育人优势
以农经学科为依托,以农村大课堂为载体,将“三农”文化注入到课堂教育,以第一课堂理论为基础,以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学术社团、教师课题与委托调研为支撑,致力于通过学术、社会实践等的积极创新,普及“三农”文化,传递“三农”理念。运用“校企合作”的双盈良好模式,通过与企业开展良性合作,将“三农”的技术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三、取得成效与经验
(一)取得成效
1.关注社会民情,传承乡土文化。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走在乡间小路上”系列活动依托社会动态,紧跟大众民情导向,积极传承日渐单薄的乡土文化,尤其重视响应浙江省好家风建设活动。学院通过组织“家风寻踪”、“家燕还巢”等行动,开展主题调研,为家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做出努力。
2.践行求真务实,深化思想修养。二十年来,“走在乡间小路上”主题文化活动始终在“走”字上做文章。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做“接地气,有热度”的调研,实践团克服诸多困难,顺利完成调研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对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复杂性有了更加具体深入的认识。
3.构建服务体系,提升品牌质量。通过20年的风雨兼程,依托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已收集了海量中国农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数据,并建立了中国农民发展数据分析实验室,为服务农村,解决“三农”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经验总结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学院多年来文化品牌建设的中心,得到了院领导层的高度重视,组成了专门工作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品牌活动的部署与安排,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多年的活动开展中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活动方式,采用基层和农村实地调查,访谈与政策宣讲,农林产品市场营销校企合作,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等多元化立体模式,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打造与社会实践接轨,立体多元的系列活动。
四、下一步建设思路
1.借力学科优势,优化发展路径。发挥人才科研优势,调整活动方案。积极结合各自专业学科特点,总结农民创业创新创富的先行经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探索农民加快实现物质上共同富裕、精神上共同富有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2.重视人才培养,着眼后续发展。基于国家人才战略的要求以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走在乡间小路上”将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致力于长期服务“三农”,参与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新人才,并在实践中更为有效地发挥学生专业知识,优化学生服务能力,为美丽浙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储备人才。
3.发挥榜样作用,树立师生楷模。榜样的作用在于示范和激励,树立可学的榜样将在文化品牌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工作中重视挖掘师生中的积极因素,大力宣传,通过“光荣榜”、“风采墙”等形式进行公开表彰,在全院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经济管理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