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文化育嘉木
——浙江农林大学“红绿”主题教育
浙江农林大学“红绿”主题教育是在学校跨越式发展阶段结合新校区建设,弘扬生态文化,在总结提炼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此统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于2007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奖、浙江省首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近年来,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及学校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学校进一步深化“红绿”主题教育,扎实打造与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提升文化内涵,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一、品牌建设的实施过程
品牌建立以来,学校积极巩固“红绿”主题教育取得的成果,不断提升“红绿”文化内涵,拓展多种教育途径,使“红绿”主题教育活动在推进中深化,在创新中发展。
(一)深化“红绿”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
“红”指“红色”教育,是育人基色。“红色”教育强调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在原有以建设红色阵地、组建红色团体、观看红色影片、开展红色活动为主要教育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师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发掘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的时代价值,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学校精神文化,体现大学的价值追求。
“绿”即“绿色”教育,是育人特色。“绿色”教育在原有建设绿色校园、开展绿色行动、争做绿色使者等基础上,围绕学校办学定位、使命及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升“绿色” 的文化内涵,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建设生态校园,倡导低碳生活,彰显学校“生态、创业”特色。
(二)固化“红绿”主题活动,巩固品牌成果
1.传承学校精神文化。近年来学校深入挖掘凝练学校精神,对校训等具体内涵进行重新释义,进一步彰显学校核心价值和“生态、创业”特色。设立校训园、建设校歌墙、完善校史馆,固化规范新生入学、新教师入职第一课参观校史馆等重要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开展“校庆日”主题活动等,激发师生的爱校荣校情怀。
2.抓好重要节日教育。以党建重要历史事件纪念,地球日、环境日等生态环保日为契机,策划图片展、书画艺术展、主题团日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每年举办“五四”合唱比赛、生态文化节等活动,开展诚信、感恩教育等,不断增强“红绿”主题活动的感染力。
3.践行文明行为规范。学校出台了《浙江农林大学文明行为规范》,阐明了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应有的基本遵循和应具备的生态素养。深入开展践行文明行为规范活动,重点实施“文明养成”计划、“绿地管护”和“绿雅美育”计划等,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生态意识、责任意识、爱校意识。
4.挖掘身边先进典型。学校注重身边可信、可学典型的挖掘,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榜样的引领作用。规范每年师生各类评优评奖工作,于2007年起固化每两年开展“红绿标兵”评选活动,并加强对典型的宣传及各类先进表彰的仪式设计,增强榜样的感召力量。
(三)拓展“红绿”教育途径,增强品牌实效
1.打造“生态·人文”两条走廊。“生态走廊”主要呈现学校的生态科技、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培养师生创新创业精神;“人文走廊”主要呈现学校的办学历史、优良传统和价值取向。学校组建学生讲解员队伍,以两条走廊为主要路线,为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义务宣讲学校精神、特色文化。两条走廊成为“红绿”教育的重要载体,使“红绿”文化在农林大学校园“听得见、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2.讲好“农林故事”。每年挖掘整理宣传50左右的师生(个人、团队)、校友典型,并把典型事迹转化为鲜活的“农林故事”,结合媒体发展新趋势,进行网站、报纸、微信等全媒体推送,扩大故事的传播面和影响力,提升宣传实效。讲好“农林故事”成为凝聚师生力量,传播校园正能量的有力抓手,也成为“红绿”教育的有效途径。
3.抓实“双百双进”活动。以全省“双百双进”活动为载体,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与结对乡镇、街道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推进“红绿”主题教育向校外延伸、向基层辐射。“家风·寻踪”实践团获得省“十佳团队”。
(四)创新“红绿”教育机制,保障品牌建设
1.建立特色文化项目培育机制。构建国家、省、校三级文化品牌格局,推进“一院一品”的文化品牌培育建设,出台激励政策和指导意见;通过开展校内精品活动和学院特色文化品牌的评选,调动学院、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围绕“红绿”主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推进“红绿”文化教育持续发展。
2.加强顶层设计,落实保障体系。先后出台《校园文化建设纲要》、《“十二五”和谐校园建设规划》、《“十三五”文化校园建设规划》等多个纲领性文件,并投入专项经费、提供相关配套措施等,为深化“红绿”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品牌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红绿”主题教育活动内涵不断深化,活动机制不断健全,活动影响不断提升,活动成效日益彰显。
1.师生主体参与面扩大积极性提高。“红绿”主题教育活动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提升。近年来,文化建设过程中,师生工作室、创业团队参与各类文化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成为常态,学院、学科等基层组织的文化氛围和活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2.形成一批“红绿”特色文化品牌。近年来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6项,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3项,校级品牌、培育品牌20余项,已经形成鲜明的“红绿”文化特色,还涌现了多个文化精品,较好发挥了文化品牌的育人作用。
3.“红绿”典型不断涌现。在“红绿”文化的熏陶下,近年来涌现出100余名“红绿”标兵,并在师生、校友中产生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最美浙江人等一批先进典型。整个校园形成了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师生的价值认同,推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4.成为省内文化校园建设的示范。2014年学校成为浙江省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文化建设工作得到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的充分认可。近年来,来校开展文化建设考察交流的高校越来越多,还吸引多个电视剧组来校拍摄。2016年11月由教育部社科中心主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选在我校召开,为其他高校特别是特色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三、品牌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1.思想认识是基础。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的大局观念,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上下同欲,加强协同,持续推进。
2.顶层设计是核心。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强化系统设计整体建设,结合学科优势,彰显办学特色,才能永葆生命力。
3.与时俱进是关键。要注重活动的总结提炼、内容的深化拓展、形式的传承创新和制度的健全保障,及时固化成果、宣传推广,扩大影响力。
四、下一步建设思考
1.提升活动内涵。进一步加强“红绿”主题活动的策划与设计,提升活动的文化内涵及品味,充分彰显核心价值及学校“生态、创业”特色。
2.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果,推进品牌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促进“红绿”主题教育均衡覆盖。
3.加强保障力度。根据文化建设规划,加强理论研究,逐步落实相关保障措施,推进“红绿”主题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