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部),各部门:
《浙江农林大学“文化校园建设年”工作方案》经2015年第三次党委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浙江农林大学委员会
2015年4月21日
浙江农林大学“文化校园建设年”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和深化学校“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打造与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目标相适应的文化品质,切实提升学校软实力,推动学校转型升级,学校将2015年确定为“文化校园建设年”。为科学高效地开展“文化校园建设年”各项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崇尚学术、崇尚创新,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强化生态、创业特色,着力塑造人文精神,着力优化人文环境,着力提升人文素养,着力彰显人文关怀,为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通过2015年建设,在精神文化、景观文化、场所文化、阵地文化及活动文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使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所“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形成特色鲜明、氛围浓厚、成效显著的校园文化新格局,在全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
三、建设内容
坚持以“生态、创业”为特色,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三大基地为重要载体,围绕“精神、物质、制度、行为”四重纬度,着力实施“精神文化、景观文化、场所文化、阵地文化、活动文化”五项提升计划,重点建设“生态、人文”两条走廊,全面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即:一个特色、两条走廊、三大基地、四重纬度、五项计划)
(一)重点建设“两条走廊”
1.“生态走廊”:主要由农林碳汇馆、竹木科技馆、森林文化馆、中国茶谣馆、古道文化园、现代农作园等重要节点组成,呈现学校的生态科技、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着力彰显学校“生态、创业”的办学特色,培养师生创新创业精神,积极践行和服务生态文明。
主体路线为:南校门——农林碳汇馆——竹木科技馆——森林文化馆——中国茶谣馆——古道文化园——现代农作园
2.“人文走廊”:主要由校训石、文化墙、院士林、图书馆、校史馆等重要节点组成,呈现学校的历史传统、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着力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和认同学校办学理念、传承和弘扬学校精神文化。
主体路线为:南校门——校训石——木化石——文化墙——五舟广场——鹿鸣岛——院士林——图书馆——校史馆
(二)实施五项提升计划
五项提升计划,即实施精神文化、景观文化、场所文化、阵地文化、活动文化提升计划。
1.精神文化提升计划
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内涵建设,梳理学校发展历史脉络,传承“求真 敬业”的校训,传扬“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传递“肯干、实干、能干”的“三干”品质,传唱激昂的校歌,传颂近六十载农林大人艰苦奋斗的光辉校史。
(1)传承校训
大学校训是大学价值观的精髓。要进一步深化校训内涵,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追求、历史传统和学校“生态、创业”特色。把传承校训作为培养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内容,将校训融入教学和学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师生将“求真 敬业”校训内化为行为价值选择。制订校训使用规范,通过建设校训石、文化墙、校史馆等,将校训醒目表达,充分发挥校训的价值导向功能、目标导向功能和行为导向功能。
(2)传扬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近60年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学校积淀、整合、提炼了“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要进一步阐释学校精神内涵,反映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通过文化墙、校史馆等各种载体呈现学校精神,使学校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激励全校师生不断奋进。
(3)传递“三干”品质
建校近60年来,学校彰显了“肯干、实干、能干”的“三干”品质,它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使命。要进一步挖掘学校“三干”品质的精神内涵,传承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精神、展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教育。通过文化墙、校史馆等各种载体呈现学校“三干”品质,发挥“三干”品质潜在的巨大作用,不断传播学校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使“三干”品质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准则。
(4)传唱校歌
校歌是学校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要进一步完善校歌词曲,创作内涵深刻、旋律优美、易学易唱的校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宗旨和精神风貌。拍摄、制作要更加贴近时代特点,反映学校最新风貌的校歌MV,制订校歌使用规范。通过建设校歌墙,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等学校重大活动中传唱校歌、组织校歌大赛,在学校网站、广播常年播放校歌,设置校歌电话铃声等形式,广泛传播,使会唱、熟唱校歌成为每一位师生的必备素质,让校歌唱响、唱热整个校园,使校歌成为凝聚人心和鼓励师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
(5)传颂校史
校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宝贵的教育资源。要进一步完善校史建设,收集整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文物等珍贵校史材料,呈现校史文化。通过校史馆全面展示学校初创基业、艰难前行、改革发展、开启新纪元的历史脉络,集中展陈学校教育成就。撰写校史解说词,教育广大师生,使其成为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第一课堂、校友追忆母校的精神家园;通过校史小径,可视性地反映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发展的自豪感和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使命感。
任务分解:由宣传部牵头,校办、学工部、研工部、建管处、校友办、园林学院、文化学院等单位参与,由相应的责任部门为主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2.景观文化提升计划
加强文化景观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校历史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充分发挥校园景观文化育人功能,努力做到让广大师生看得见的是景,摸得着的是品,感受得到的是精神。
(1)东湖校区景观提升
东湖校区主要按照“两条走廊”的规划主线优化建设,呈现学校的生态科技、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以及学校的历史传统、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重点设置校训石、文化墙、陆羽雕塑等;要建设古道文化园,展示地域文化,体现学校精神内涵;要优化现代农作园,合理结合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技术,体现农耕文化;要完善吉永竹园、院士林、鹿鸣岛环境建设。
(2)衣锦校区景观提升
衣锦校区主要深入挖掘建校近60年来的历史积淀,重点保护历史文化景观,传承历史文化,成为校友的寻梦故乡。要完善校训呈现方式,增设呈现学校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景观小品,体现学校精神和价值追求;要增设反映建校历史的主题雕塑,传承学校的历史文脉。
(3)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提升
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完善原有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方案,将校标等元素充分融入到标识系统中,使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等具象化。要规范校标、标准字、标准色使用,从办公用品、环境标识、接待用品等各方面加入校训、校标、校歌等元素的呈现,充分发挥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导向功能。要设计制作学校文化地图,全面展示校园景观文化信息。
任务分解:由建管处牵头,校办、宣传部、农学院、林生院、环资学院、园林学院、文化学院等单位参与,由相应的责任部门为主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3.场所文化提升计划
加强文化场所建设,充分发挥校史馆、图书馆、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的良好基础,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凸显场所文化,体现不同场所的文化特性。
(1)重点加强校史馆建设
校史是学校最珍贵的财富,校友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要进一步完善校史馆建设,收集整理校史材料,完善校友档案,加强校友文化建设。一是要增设校友荣誉墙,通过专门的馆室或廊道对杰出校友的事迹、成就、影像资料等进行展示;二是要增设毕业生寄语墙,书写或镌刻校友人生感言等,让优秀校友成为学生刻苦学习、励志成才的榜样。
(2)完善重要场所文化布置
加强工作、学习、生活等场所的人文环境建设,针对不同的场所,彰显有各自特色的文化。教学楼要体现勤奋好学的教室文化,行政楼要体现爱岗敬业的办公室文化,实验楼要体现勤研善思的实验室文化,学院楼要体现存同见异的学院文化,图书馆要体现阅读悦读的书香文化,运动场要体现热情团结的运动场文化,公寓要体现小屋大爱的寝室文化,食堂要体现俭以养德的食堂文化,活动中心要体现学校精神、历史和办学特色,森林文化馆、农林碳汇馆、竹木科技馆、中国茶谣馆要呈现学校的生态科技、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创业孵化园要体现学校的创新创业文化。
(3)继续推进校园命名
学校部分道路、广场、岛屿等已经结合学校特色完成命名,如“溯源大道”、“五舟广场”“鹿鸣岛”等,彰显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文化底蕴。要进一步深化加强校园楼宇、桥、岛、亭子等命名工作,并设计制作相关标识标牌,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切实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念、历史文脉、校风教风和办学特色。
(4)探索设置文化展区
学校现有多个文化创意项目创业团队,开发了诸如茶宠“笨鸟先飞”等文化创意产品。要进一步发挥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设计制作具有学校特色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产品,通过设立校园文化纪念品展区等多种方式,传播学校特色创意文化。
任务分解:由后勤集团牵头,校办、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创业处、设备处、建管处、机关党委、工会、团委、图书馆、各学院、体军部等单位参与,由相应的责任部门为主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4.阵地文化提升计划
新闻网、校报、广播、橱窗、电子屏和微平台是学校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要进一步构建多种媒体共栖互补的传播体系,不断夯实校园宣传阵地,引导价值,凝聚力量,充分发挥舆论宣传育人功能。
(1)抓好传统媒介,发出校园最强音
不断完善新闻网、校报、广播、橱窗、电子屏等传统媒介互补式、立体化、相互融合的宣传阵地,利用各媒介宣传校训、校史,播放校歌等,促进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的认知;加大宣传引导,大力弘扬先进的思想、健康的情操和高尚的道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文化校园”的最强音。
(2)建好新兴媒体,激发校园正能量
全面加强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设,打通与校报、新闻网的信息渠道,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效融合;组建“两百一千”红色网军队伍,有效激活“微平台”,将新媒体建设成为信息服务的新平台、新闻宣传的新渠道、感情维系的新纽带。
(3)讲好校园故事,唱响校园主旋律
发挥媒体作用,讲好校园故事,大力宣传六个“名”(名教授、名校友、名学科、名成果、名事件、名校园),深度聚焦“生态性”、“创业型”,不断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弘扬名师文化,对学校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予以褒扬,挖掘学生典型,发挥学生身边的榜样力量,激发广大师生的爱校、兴校、强校之情。
任务分解:由宣传部牵头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各部门、各学院主动对接相关工作,做好各自网站、报刊、宣传栏、微平台等舆论阵地建设。
5.活动文化提升计划
充分发挥师生开展文化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办好传统精品活动,强化文明礼仪规范,不断提升文化活动感召力,不断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形成主旋律与多样性相统一、教育性与艺术性相协调的生动繁荣的校园文化局面。
(1)加强校情教育,提升精神认同
加强校史校情教育,系统呈现学校精神文化,倡导师生笃行校训,传递“三干”品质,学唱传唱校歌,不断增强师生对学校发展的认知感,不断增进师生对学校精神价值的认同。
(2)打造一院一品,提升文化品牌
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巩固和深化“红绿文化”、“茶文化”、“木文化”等品牌文化的创新成果,发挥文化辐射作用,引领社会。继续实施“一院一品”文化工程,培育校园文化品牌。
(3)办好精品活动,提升校园氛围
办好生态文化节、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创业广场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绿雅计划”,营造“书声、歌声、琴声”优雅校园氛围;完善师生“绿地养护”行动和校园垃圾分类活动。
(4)强化礼仪规范,提升人文素养
精心设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等有特殊意义的活动,着力强化仪式感和庄重感,激励学生崇学尚德、奋发向上。制定课堂礼仪规范、师生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不断提升师生文明礼仪素养。
任务分解:由学工部牵头,校办、宣传部、研工部、人事处、教务处、工会、团委等单位参与,由相应的责任部门为主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各学院应结合实际、加强策划、积极开展好相应的文化活动。
四、时间安排
(一)宣传动员、制定方案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学校召开“文化校园建设年”动员大会,并深入宣传,广泛动员,营造良好氛围,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号召全体师生积极投身于文化校园建设工作。相关项目的负责部门,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保证文化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5年4月—2015年9月)
各相关单位根据“文化校园建设年”工作方案的任务要求和具体实施计划,组织实施,于2015年9月底完成各项目建设。要充分调动师生力量,学院部门之间要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推进“文化校园建设年”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
迎接全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现场会的召开,并对2015年文化校园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对各类先进给予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并建立确保文化校园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长效机制。
五、组织领导
(一)组织方式。学校成立文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领导“文化校园建设年”工作,负责文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及规划论证、项目审查评估。下设文化校园建设办公室,负责落实领导小组各项决定,协调全校文化校园建设工作。
(二)操作程序。“文化校园建设年”各项建设任务由各牵头单位负责,文化校园建设办公室全程参与,提出具体实施或设计方案递交文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讨论、审定后,由校长办公会议或校党委会批准实施。
六、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学校设立文化校园建设专项经费,采用项目化管理,确保各项目的实施;多方筹措经费,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建设经费支持,确保文化校园建设工作持续推进。
(二)制度保障。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开展检查,抓落实、重实效,确保建设进程和质量;健全各项制度建设,凝聚全校力量,各单位协同创新,分头着力,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附件:浙江农林大学“文化校园建设年”建设项目计划